close

第五講光復前臺灣小說的文化歸屬

 

一、歷史背景

 

()自歷代以來,即有臺灣和中國相互往來的文獻記載。陳壽《三國志》中記載三國東吳的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萬人尋找「夷州」-即現今的臺灣。據趙汝適《諸番志》言,南宋寶慶元年(1225)將臺灣規劃為福建省泉州管轄。

()明末清初以前曾為荷蘭的殖民地,清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自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設置一府二縣,臺灣進入「南明」時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滿清政府將臺灣納入版圖,進入「清領」時期。清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重新規劃行政區,設三府一州三廳十一縣。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次年(1895)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為「乙未割臺」。此後,進入「日治時期」,歷經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天皇的統治。同時,亦開啟數十餘載的武裝抗日活動。如丘逢甲等人創立的「臺灣民主國」、1915年臺南西來庵起義事件等。

()1920年《臺灣青年》創刊,乃是由留學東京的臺灣留學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自由主義和民族自決的思想所創辦,主要鼓吹新思想和刊登文藝作品。1921年由臺灣知識份子組織「臺灣文化協會」,以啟發民智、灌輸民族思想,進行文化啟蒙和非武裝抗日運動。

()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為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龐大的武裝抗日運動,乃不滿臺灣總督府和地方政府的壓迫所致。

()1937(昭和十二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進入「皇民化運動」。藉此一運動的推廣去除漢人色彩,達到臺灣人「皇國臣民化」。1941年,「皇民奉公會」成立,運動從皇民化層次,提升至忠君愛國的奉公層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19451025臺灣光復,進入戰後國民政府時期。

()由此可見臺灣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和中國大陸與日本殖民政府關係非常密切。

 

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發展

()第一階段:1920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左右翼分裂為止。

1.1920年臺灣留學生於東京創辦《臺灣青年》,鼓吹新思想和刊登文藝論述與創作。次年,臺灣知識份子創立「臺灣文化協會」,進行文化啟蒙和非武裝抗日。1923年《臺灣民報》於東京創刊,刊在於上的有文藝作品、評論、中國大陸五四新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翻譯等。

2.風格:此時作品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多數揭露殖民者罪惡和社會問題等。例如無知的〈神秘的自治島〉、賴和〈一桿秤子〉為其中的代表作。

 

()第二階段:1927年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

 

1.1927年臺灣共產黨介入和獲得臺灣文化協會的主導權,造成1930年有多部如《臺灣戰線》、《伍人報》、《洪水報》等左翼雜誌出現。1931年在臺日人和本地知識份子所組成的「臺灣文藝作家協會」及其機關雜誌《臺灣文學》,成為臺灣普羅文藝雜誌的代表。楊逵〈送報伕〉為此思想意識的直接反映。

 

2.而退出臺灣文化協會的溫和改革民族主義者,並未放棄理念,於1933年創辦文學雜誌《南音》,1934年「臺灣文藝聯盟」成立並創辦《臺灣文藝》;例如《南音》對於表現臺灣人全集團的特性的主張,文藝聯盟「實現文學大眾化」的宗旨等。這些聲音雖不若左翼思想者激情高亢,但並未喪失批判和反抗的精神。因為知識份子所思考的仍是殖民制度下的壓迫和身分認同的問題。朱點人〈秋信〉和呂赫若〈牛車〉呈現出殖民文化霸權高壓統治下生命的絕境。

 

()第三階段:1937年中日戰爭至終戰

 

1.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蘆溝橋事變前臺灣總督府以下令廢止臺灣報刊雜誌的漢文欄,旋即進入皇民化運動和大東亞聖戰(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運動。亦有「國策文學」的標語口號,波及臺灣文藝創作。此時的雜誌如西川滿等人發行的《文藝臺灣》和張文環等家的《臺灣文學》於1943年停刊,改由「臺灣文學奉公會」發行《臺灣文藝》,成為戰爭後期文學的首要刊物和國策文學的大本營。

 

2.巫永福〈慾〉、張文環〈閹雞〉和楊千鶴〈花開時節〉等小說皆曾刊於《臺灣文學》雜誌,意識上延續上一階段的社會寫實精神,呈現戰爭威脅下臺灣人民多重的生活型態。而王昶雄〈奔流〉的內容則寫實呈現此階段皇民化運動的情形。

 

三、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文化意識

 

()風俗文化意識:新文學中描寫許多和中國同源的風俗文化。如賴和〈鬥鬧熱〉呈現民俗慶典中的人情世態,以及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尋根傾向。

 

()社會平等和民族意識:以文學進行社會批判,實乃反抗異族統治的寄喻。例如賴和〈一桿秤子〉便是評判殖民體制中惡劣的警察形象。

 

()對民族正氣的讚頌和民族失節者的憎惡:處於飽受封閉的殖民社會,臺灣作家卻從那些漢族傳統文化素有根抵者發現浩然正氣,進而讚揚之。如朱點人〈秋信〉描寫清末遺老的民族氣節,發人醒思。

 

()批判封建的倫理文化:如楊華〈薄命〉描寫童養媳的悲劇,以及封建倫理下女性沒有獨立價值的存在。

 

()抗日意識:許多作品抗日意識非常濃厚,以文本作為寄託個人理想。例如楊逵〈送報伕〉描繪和揭露日本資產階級對無產者(被殖民者)的經濟剝削,寫實呈現東京失業和臺灣農村破落的景象,點出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悲慘處境。蔡秋桐(筆名愁洞)〈理想鄉〉則以諷刺的手法,批判殖民政府的苛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沒有水的游泳池 的頭像
    沒有水的游泳池

    悠遊小說林

    沒有水的游泳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