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講三十年代上海現代派的都市文化與海派小說

 

壹、三十年代上海現代派的都市文化意識

 

一、現代派的背景與成因

()時間:20年代末至30年代,在30年代初期以《現代》雜誌作為一席之地的立足點。

()地點:上海。雖然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以北京作為基地,但自從出現新文學流派後,文化重心傾向上海。就時代背景而言,上海本身就是個易於產生文學流派的沃土。自鴉片戰爭後,上海便成為五口通商的港口,深受西方商業與諸多文化的影響。

()影響來源:

1.連接西歐現代派:吸取歐洲作品中的思維,例如熱衷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2.銜接日本新感覺派:劉吶鷗於1929年翻譯了日本現代小說集《色情文學》,收入許多日本新感覺派作品。這些日本小說描寫現代日本資本主義社會的糜爛的不健全生活。因此,上海的「現代派小說」又可稱為「新感覺派」。

 

()上海文人處於這個各種文化層次並存的所在,觀念上便有雙重價值的現象,

其一,是傳統和創新的價值;其次,則是藝術和市場的價值,使的文學創作

有不同的發展,也成為銷售的商品。

()上海現代派作家便追求藝術於社會接受的價值,追求都會讀者群中作品功能潛力的實現。

()代表作家:劉吶鷗、施蛰存、穆時英

 

二、現代派小說中的都市文化意識

 

()對於「現代」人的描寫

 

1.「陌生人」意識

     上海於當時是個物質與商業文明的重鎮,吸引中國各階層的人口遷入,他們脫離宗法制社會的血緣與地緣的聯繫,個人的流動性和游離性則全然被突顯而出。因此,人際關係產生極大的隨遇性,彼此之間顯出一種冷漠無關、難以輕易信賴的心理距離。
作品舉例:穆時英〈pierrot〉宣布世界的本質是欺騙,包括友誼、戀情、藝術和文明,一切都是粗俗和精細的、拙劣和深奧的欺騙。

 

2.「片面人」的認識

異於農業社會的維繫感情的倫理制度,描寫畸形的都市社會中人情淡薄、重私利與個人慾望,以及因為慾望而行為越軌、喪失理智而失衡的片面化情況。

作品舉例:穆時英〈殘留〉描寫剛喪夫的少婦,心理失去平衡便極端地透過性的刺激作為自己的慰藉。如此的性刺激,是個體潛意識的慾念,也可作商品或存在的證明。

 

3.「變態人」的描寫

變態人的形象,即是前述「片面人」發展的極致。由於生活動盪、人多逐利、命運難測,都市人的精神處於強大的壓力和極端的緊張之中,對人際關係的態度,時常交織著錯覺、幻覺和妄想,實際上可成為變態心理學的個案。

作品舉例:施蟄存〈魔道〉,文本中敘述者「我」被都市生活的急迫節奏壓迫得心悸不安,應朋友之邀到鄉下度週末,卻在旅途過程中將所見景物想像為妖魔鬼怪,最後急忙逃回上海。小說內瀰漫一股神秘怪誕的氛圍,呈現出都市人面臨精神分裂的臨界點,呼應西方文學中「夢魘」的主題。

 

()現代派小說反映的價值觀

 

1.價值觀的異化

都市社會崇尚的商業與消費文化,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當這種自由度缺乏社會責任的約束時,便會轉化成沉迷於感官的遊戲人生,連帶使得人的價值的失落。

如:劉吶鷗〈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描寫女郎對待愛情猶如遊戲,面對感情採取隨意性的態度。

 

2.顛覆傳統的家庭倫理

都市人側重情慾感官與商品化的面向,瓦解了傳統制度中的家庭倫理。

如:劉吶鷗〈禮儀與衛生〉,反映了社會的風氣對於都市人家庭生活的滲透與影響。作品呈現一個律師家庭生活的荒誕面,如夫妻兩人介於離婚和分居的婚姻狀態。律師丈夫為滿足性慾而逛妓院嫖妓,妻子以嫖妓有礙健康,欲讓自己的妹妹取代空缺。甚至,律師妻子也不甘寂寞,欲用自己的身體換取洋商的古董店舖。

 

三、上海現代派小說的藝術

 

()大量描寫都市景觀,運用現代的技巧,描寫都市的旋律、節奏和都市群眾的精神分類與錯亂。如穆時英〈夜總會的五個人〉,描寫都市景觀洋溢著如詩般的跳躍感和感官。

()心理分析的技巧,主要深受佛洛伊德學說影響。佛洛伊德學說著重於人類心理內在結構的研究,運用於小說之中則探討性愛本能和意識的探討,以挖掘人物的內在潛意識與外在行為的對應。如施蟄存〈石秀〉,以古典小說《水滸傳》為本,融入現代小說中使用的心理分析,描寫個人的性心理與慾望,締造出新穎而有趣的文本。

 

四、結論

上海現代派是畸形都會文化在作家審美心靈的折光,但當時社會的發展,卻沒有提供其全然完成的條件。因此,在回顧現代文學流派發展和藝術技巧的展現時,則必須召喚上海現代派(新感覺派),才能清楚了解中國現代小說形成的脈絡。

 

貳、論海派小說

 

一、背景探討:

 

()近代中國時髦文學之祖。

()定義:顧名思義,「上海」為其發生的主要背景。但並非為嚴格意義上的流派,乃是一種租界文學或洋場文學,是以特定的地域為依託的歷史現象。自鴉片戰爭後,上海被列為五口通商的重埠,成為英、法、美列強建立租界後,文化深受歐美影響,因而作品有殖民化和現代化等觀看角度。

()作品風格:魯迅將海派文學稱之為「才子+流氓(浪子)」,即說明海派文學不同程度地背離「文以載道」和「思無邪」的傳統詩教,著重於濃厚的浪漫氣質,於作品中抒發意欲苦悶的情緒,亦於悲歡離合、光怪陸離中取悅讀者,打開文藝商品的銷路。因為著重於時髦與商品暢銷,導致海派文學在每個時期有優懸殊的層次。

()代表作家:葉靈鳳、施蟄存、張愛玲、徐訏等。

 

二、海派發展的階段

 

()第一階段:舊海派

1.時間:清末民初

2.背景:清末科舉制度廢止,蘇州文人失去制藝入仕的終南捷徑,於是鬻文維生紛紛流入出版業發達的上海租界。

3.風格:作品除了媚眾牟利之外,亦是解消時代的苦悶和感傷。因而寫作策略採取「哀感頑艷」來號召讀者。向上異化《紅樓夢》的傳統,強化《花月痕》的風氣,向外汲取《茶花女》的哀怨和隔霧看花的世紀末感傷。作品內容多以描寫風月或取材青樓為主。

4.1921年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針對舊海派的代表「鴛鴦蝴蝶派」進行批判,並將之貶為通俗文學,為海派文學進入新發展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上海現代派

1.時間: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

2.背景:從舊海派文學中另覓蹊徑,上承創造社的新浪漫主義和西洋文學思潮的追求,取材租界的都市社會中的聲色感官進行藝術創作。

3.風格:作品多描寫「大都會的破體」,即一個傳統道德被機械和商業文明衝擊得支離破碎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怪異社會。

4.現代派頗析洋場社會人的行為方式和深層意識結構中,拓展了都市文學的

新領域和新境界。

 

()第三階段:新海派的另成格局

1.時間:1940年代

2.背景:中日戰爭日本攻打上海,上海進入淪陷的孤島時期。

3.風格:

(1)以筆遣愁,錘鍊辭章,更注重審美個性的發展,特別是秉著愛國良知的左翼文人,作品會呈現這種風格。

(2)仍在危局時勢中保留洋場的文化,作品不時散發海派的智慧。如徐訏喜愛描寫異域色彩和洋場風貌的男女浪漫愛情故事,並以自己廣博的學識,發掘其間的哲學意蘊和心理學深度,將俗濫的言情故事點石成金呼喚出清新的魅力。又如張愛玲呼應了海派「才子+浪子」式的藝術風格,〈金鎖記〉為個人的代表作,從滿清遺老的舊式家庭中,透視洋場世界的金錢魔力。其令人顫慄的深刻描寫,使之成為海派小說的罕見傑作。

 

三、海派小說的藝術與檢討

 

()海派最基本的藝術呈現有兩種:其一,編織男女兩性間曲折離奇的浪漫故事。其二,師法外國現代主義新穎又光怪陸離的表現手法。而出入兩者之間以迎合洋場的讀者趣味和商品暢銷的法則。

 

()各階段的發展不同。第一階段的舊海派,側重編織男女兩性間的戀愛傳奇,雖然借鑒於西方文學,但依侍最多的仍是中國傳統小說如《紅樓夢》或《花月痕》。第二階段的海派,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接納了西方的現代主義技巧和心理分析,在追求生命的剎那性時,不惜淡化男女間的悲歡離合。第三階段則是兼容前兩代的特點,如張愛玲的小說汲取中西、新舊的各種文學要素,突破了海派小說的格局。

 

()過度以言情小說為主題,則更顯海派的狹小,容易陷入過往的窠臼。但也在脫離窠臼後,探究出男女之情的奧秘,進而開展出新的視野。例如第二期的海派小說,則將古老的言情小說系統,移植到喧囂的都市場景,豐富兩性關係中的人性思考,以及情欲的感官刺激。

 

()將各種器官的感覺(如觸覺、聽覺、視覺),賦予生命感。使這些印象組成「感覺流」,和佛洛伊德的「心理流」互為表裡,別具一格地描繪現代都市的生活。

 

(五)運用奇特的結構、錯亂的時空、怪異的意象與不符規範的語言形式,營造出怪誕奇幻的氛圍,為海派文學中常見的藝術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沒有水的游泳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