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五四」小說流派的文化取向

 

一、流派興起的動因

()現代小說出現流派是自1921年開始。

()有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淺草社、新月社等文學流派社團。

()其形成原因

1.社會的急劇發展。五四是個能容納豐富文學流派的時代,其具有明顯的雙重性:其一,乃是個人文覺醒的時代;其二,整個社會機構仍處於停滯的悲劇時代,較易於產生現實主義的作品。

2.中西文化衝擊與交流的背景,提供作家可資借鑑和取法的文化領域。因此,處在舊宗法制社會的作家從封閉狀態走出來,從各種不同的文化因素各取所需,重新組合。

3.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五四時期的刊物,除了《小說月報》之外,尚有文學研究會的《文學旬刊》、創造社的《創造》季刊,以及《語絲》、《莽原》、《新月》等文藝雜誌。這些雜誌由志同道合者主辦,不需通過政府當局檢查,也不需要由編輯進行篩選,有助於個人主體意識的增強,也利於各個流派相互激盪和交流的發展。

 

()流派的簡介:

1.文學研究會(人生派):一個著作同業的工會。流派意識並不強烈,作家風格不一。

2.創造社:提倡浪漫主義的流派。就意義而言,西方的浪漫主義更富有流派的特質,因為浪漫主義提倡的是文學的自由主義。而古典主義講求的是文藝的復古(回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因而浪漫主義取代古典主義。創造社本著作家自己的內心從事寫作,並無固定組織和章程。

3.鄉土寫實派:產生於北京和上海兩地(1923年左右),無統一社團和刊物,以魯迅為先驅。

 

二、各個流派的差異性

()題材取向的差異

1.人生派:題材疏散,接觸廣泛社會問題,如教育、婦女、家庭等。作家於不同的社會領域,抒展各自的藝術觸覺,是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流派。例如許地山的《命命鳥》描寫愛情欲衝破封建門第的界限,最後男女主角雙雙殉情。

2.浪漫抒情派:題材顯出一種切近性。主要描寫的都是個人經歷、知識份子的經濟艱難和內心苦悶。例如郁達夫〈沉淪〉描寫的日本風土,和作者本人經歷有關。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幾乎為個人生命的「起居注」。

3.鄉土寫實派:描寫故鄉的風土人情,推動農村和農民題材進入現代小說的領域。書寫角度有二,其一,以作者個人在都市所接受的新思想,對農村風土進行憂鬱式的反省。其二,對舊家舊友的懷念。家鄉存有作家美好的回憶,此類作品往往受魯迅《故鄉》的影響。

 

()人生觀念、社會觀念各有側重。

1.人生派:具有人道主義傾向,如葉聖陶、謝冰心與王統照等。如謝冰心《最後的安息》對童養媳寄予同情。

2.浪漫抒情派:主張個性解放,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尊嚴,以及七情六慾的合理發展。

3.鄉土寫實派:思想傾向於啟蒙主義、民主意義。譬如有類小說深受魯迅《阿Q正傳》影響,創造出詼諧而帶有陰鬱色彩的農村主題小說。並且夾敘夾議對鄉村社會風俗作出深刻的觀察。

 

()審美追求的異同

1.人生派:審美追求較為豐富,作品技巧有寫實、象徵或浪漫傳奇(例如許地山)等方法。

2. 浪漫抒情派:作品富有才子氣,並趨於詩化、抒情化和情緒化。如郁達夫〈遲桂花〉為作者小說中最具詩意的一篇,作品洋溢樂觀情緒和女性天真的笑聲,頗有清新幽遠的意境。

3.鄉土派:以濃郁的鄉土特色取勝,小說格調較為陰鬱、樸實,較多採取的寫作方法為現實主義。而此一現實主義並沒有開展全部內涵,而是和鄉土特色結合,構成其審美特色所在。

 

三、各個流派對於外國文學的借鑑

()人生派:多方位的借鑑,主要是俄羅斯和弱小民族文學系統,皆於《小說月報》刊物出過專號。例如許地生借鑑印度文學,曾撰寫《印度文學》,其作品具有佛教意味。

()浪漫抒情派:多借鑑於西歐,並深受英、法、德、美諸國文學的影響,因為這些地方是新的浪漫主義的發源地。例如郁達夫受英國的「黃面志」派別影響,受過盧騷、屠格涅夫與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等日本私小說的影響。

()鄉土派:主要接受俄國、東北歐小說的影響。因為現實主義的重心於十九世紀以後重心挪移至俄國一帶。當時俄羅斯是封建性比較濃厚的國家,波蘭屬弱小民族,所以,他們描繪的農村宗法陰暗的社會面與人生悲劇,容易引起中國作家共鳴。

 

 

貳、京派小說的型態和命運

 

一、京派小說背景

()形成原因

1.鄉土因緣:作家出生的所在,生活沿襲世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影響其文

藝創作。

2.文壇因緣:作家薈萃於特定的都市,受都市的歷史傳統和流行風氣所浸染,相

互切磋,相互影響個人的藝術取向和審美趣味,形成某種文學旨趣為

榮的作家群體。

 

()1933年前後,主要以沈從文為一方,以杜衡(蘇汶)為另一方的「京派海派之

爭」。

()就實質而言,京派並非是嚴密的文學流派,有集會並未結社,有創辦報刊,但卻會容納非同人作家之作品。然而,京派代表的是一種文學風氣,在遠離政治漩渦的北方學府,以靜觀的眼光諦視社會風雲,在吟詠人性的常態變態中,建構高雅的藝術神廟。

 

二、京派作家群相

()地點:

活動多以北平(北京)為中心,兼及天津、濟南、青島等北方城市,成員多出自清華、北大、燕大的中文、外文與哲學諸系,包括一部分滯留北方的語絲派、新月派與文學研究會的成員,和一批初出茅廬的文學新秀。

 

()報刊:

《駱駝草》、《學文月刊》、《文學季刊》,以及1933年的《大公報.文藝副刊》和1934年《水星》雜誌,皆刊載京派文人作品與其活動情形。

 

()代表作家:

      周作人、朱光潛、梁宗岱、沈從文、蕭乾、李健吾(劉西渭)等等。

 

()有些京派作家往往以「鄉下人」自居,身居高等學府,但心境卻處於寧靜鄉野,作品蘊含某種人生和藝術的誠實。

 

三、京派小說作品特色

 

()作品繼承五四時期「人的文學」的精神,但其熱情內斂宛如寧靜之秋,同時銜接明清帝都廣博通達、雍容爾雅的文化風氣,可說是將「人的文學」精神加以古都化和學院化。

 

()主要風格乃是追求和諧、節制、圓融、完美的藝術境界。而如此高雅和諧的審美心態,使京派作家的創作詩化了寫實技巧,交織進雅致的古典趣味和瀟灑的浪漫遐想。

 

()詩情的小說:將節制和淨化的情感,融合於白描的、或印象式的人間畫面,形成了以民俗為經,以抒情為緯的「民俗-詩情小說」。沈從文〈邊城〉即為絕佳例證,李健吾將之讚為「一部idyllic(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

 

()雖說生活於城市,亦寫過以城市為主題的作品,但其書寫方式仍是自鄉村中脫胎出來的古城一角。因此作家間接產生如「陌生人」或「寄居者」的視角和感受,從而顯示鄉下人淳樸和純真的心態。例如蕭乾〈籬下〉寫出鄉下人對寄居他人籬下的悲哀,同時反諷城裡人繁複的禮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沒有水的游泳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